做孩子的心理醫生(上)文/游乾桂教授

2013031909:21

 

我在臨床做十六年,前幾年做的是精神病人,
做精神病人對於我在做親職教育有很深的影響,
因為精神病人其實是在囚籠裡頭不會回來的黑暗份子。
⋯⋯
原先我跟很多人一樣,
一直認為一個人會住到精神病院一定是腦袋秀斗,
前半段的假設是對的,但是有一部份的假設是錯的,
我們以為他笨,
事實上我在醫院裡頭看到很多孩子其實很聰明。

我在醫院曾經看到一個從台大醫科畢業的孩子,
我花了很長的時間跟他接觸,
他只要看到穿白袍的人走近,就會狠狠的瞪著對方,
有時甚至會無預警的搥對方,
所以所有的醫護人員都很怕他。

我大概花了三個月的時間才可以跟他坐下來慢慢談,
大概半年後他才能意識到我對他的關心。
我常常利用下班時間去陪他下五子棋,
也就是從這兒開始,讓我覺得很難過。

我常在想:
「一個這麼聰明的孩子,
為什麼現在只能跟我坐在這兒下五子棋?」
於是,我開始追尋他生命的歷程。

我從他身上發現兩個秘密:
第一個令我驚訝的是──
他從小學到高中從來沒有考過第二名。
這讓我想到了金庸筆下的一個人──東方不敗,
這時我才領悟到原來東方不敗指的就是一敗塗地。

有人是東方不敗,但是只要一敗就會塗地,
所以由中抽離出一個很重要的物質就叫做成功。

有人十幾歲就成功,有人中年成功,
也有人老年才成功,
但是太早成功所代表的就是壓力重重。

孩子在成長的過程裡頭並不是靠第一名長大的,
他要的是學習動機,
學習動機及學習歷程比學習結果重要,
但是我們現在往往只在乎結果,不重視歷程,
這樣一來,對孩子而言就是壓力。

我們期望孩子成績好,永遠名列前茅,
而孩子就會想辦法保持第一,壓力因此而來。

在心理學來講這就是「高期望」,
但是「高期望」=「高壓力」。

沒有一個人能夠永遠得第一,
有一個專家勞瑞爾曾說:
「我是物理學專家,
所謂的『專家』就是在我的領域裡我會,
其它的領域我就叫白痴。」

但是現在我們要求我們的孩子全會,
全會也就代表了全不會。

所以一個人要演活自己,何謂演活自己?

就是一個人演一個自己才能全心全意的演好自己,
如果一個人分兩顆心,就叫做半心半意,
一個人要學三樣好,就叫三心兩意,
一個人要多才多藝、四項全能就叫做分明找死。

因為一個人不可能什麼都會,
如果什麼都會就不叫「專家」。

從這個孩子身上我又想到金庸筆下的另外一個人,
叫做獨孤求敗,獨孤倒過來就叫做孤獨,
獨孤求敗好孤獨,這意謂著人在高處不勝寒。

我們看到我們的孩子成績很好,考試第一名,
但是我們忘記了孩子他好孤獨、好寒冷,
也忘了他有壓力。
所以我們一直以為孩子成績好應該很有自信,
但是由研究中我們發現:
成績好的孩子大多沒有自信,
成績差的孩子大多數很自卑。

以前有部連續劇叫保鑣,
裡面有個人物我非常喜歡,叫做賈糊塗,
我喜歡他那種難得塗糊的個性,
所有不能解決的問題,最後都是賈糊塗解決。

我們在老子裡頭有看到一句話:大智若愚。

有的時候有些人看起來笨笨的,
學習笨笨的,走的笨笨的,其實是最聰明的。

有很多人都是這樣子,例如非洲之父史懷哲,
他是一個醫生,他的成長過程並不順遂,
他大學沒考上,後來因為他手風琴拉得很好,
所以進了大學唸歷史系,他大學畢業後,
三十歲才開始念醫科,卅八歲醫科畢業,
人生過半的史懷哲畢業之後到了非洲創造了一個不朽的基業,成為非洲之父─慈悲的代言人。

另外一位,印度的勝雄叫甘地,
甘地是印度的國父,但是他在四十歲之前是紈跨子弟,
他一直以為自己是英國人,
穿著很英國、打扮很英國,
直到有人告訴他,他是印度人,四十歲他的夢才幻滅。

他四十歲的時候帶領著印度做和平的革命,
創造了不朽的勝雄甘地。
還有一位我們更熟悉的人叫做劉其偉,
他今年九十二歲過逝,卅八歲才學畫,
畫了廿八年,在六十六歲時才成名,活了九十二歲,
但是他畫出了畫壇奇葩。

今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的得主,
有一位是日本人叫小才昌俊,他研究微粒子。

他念書時的成績是慘得不能看,
但他在得獎時說過一句話:
「成績單不是人生的保證,我就是例子。」

我花很多時間在做研究、做實驗,
所以我不可能背很多東西,
「背」跟「思考」、「想像」、「創意」是有差別的,
我們現在的教育就是背得多分數就高,
但是你可有想過,
有位禪師講過一句話:
「這一分鐘你找到美好,
這一分鐘你就不會找到不美好」。

而我的理解是:
「這一分鐘你拿書來背,
這一分鐘你就不會思考、不會想像、不會創意。」

因為它同時進行,但是未來的世界是送給會想的人,
不是送給會背的人。

1965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叫費曼,
他曾說過他爸爸送給他三個能力:
會思考、會想像、有創意。

從他爸爸的教育中他才知道,
一個問題可以有很多個答案。

宇宙是無限大,而地球在宇宙中並不是唯一,
我們的孩子也許可以贏得全台灣、全亞洲,
甚至全世界,但是他在宇宙中還是渺小的。

很多事情以前是對的,現在卻是錯的。

例如:飛機在以前不會飛是對的,現在卻是錯的。

所以,我們的腦袋如果只是死記,
我想孩子未來有的只是壓力,未來學歷並不難拿到,
而未來徵才要的是會工作的孩子,
不是會讀書的孩子。

因此,我們要培養的是孩子的能力。

未來有些東西是很重要的,
例如:志氣要高、勇氣要足、骨氣要硬,
我想這是一個孩子應該要俱備的。
而這些是我在這個台大醫科的孩子身上所發現的


本文作者/游乾桂教授